本报讯(记者 蒋若静)假如逝者遗体面部不幸完全损毁,该如何快速精准修复?今年1月,八宝山殡仪馆成立本市首个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,逝者家属只需提供一张逝者正面照,即可用3D打印技术直接还原逝者生前的模样。
据民政部101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,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,是将计算机设计出的三维数字模型分解成若干平面切片,由3D打印机把粉末状、液状或丝状塑料、砂等可粘合材料按照切片图形逐层叠加,最终堆积成完整物体的技术。该技术综合了数字建模技术、材料科学与化学等诸多方面的前沿技术,具备精确、个性化、高效等特点。而八宝山殡仪馆3D打印工作室,是民政部遗体防腐整容重点实验室,也是科技应用于殡葬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。
八宝山殡仪馆遗体整容师曲杰表示,因交通事故、火灾、矿难、意外坠落、面部肿瘤等原因故去的人,常常因为面部受损或变形严重而无法直接举行告别仪式,不完整的遗体可能会加重逝者家属失去亲人的悲伤。而根据逝者生前形象进行面部塑形修复,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抚慰逝者亲属的心灵创伤。
昨天下午,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3D打印工作室,发现里头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,15平方米左右的工作间内,东侧一排桌子上放着两台电脑,与南侧靠墙位置的一台3D打印机相连,西侧放着1个陈列柜,里头陈列着十来个大小不一的成品,有的是刚刚打印出来的模子,有的则贴上了硅胶并画上妆容。个别成品乍一看还真以为是一张“人脸”。
以往的遗体修复整容工作由遗体整容师手工操作完成,通过橡皮泥、石膏、油泥等材料,进行手工缝合、填充、固定,对遗体面部的外伤进行修补和重塑。不过,整容师手工修复耗时较长,效率不高,一般需要3-7天,而且整容效果也因整容师的个人技术能力而异。“我们不比专业美院雕塑专业出身的学生,有的遗体整个面部损毁,我们以前只能对着照片塑形,一点点逐步调整,一般只能求个大体上相似。”曲杰说。
民政部101研究所工作人员拿着一个3D打印成品告诉北青报记者,“打印这样一张脸,大概只需10个小时,再加上后期打磨、化妆补色,最快12个小时即可完成整个修复工作。”针对面部部分受损的情况,则只需3个小时左右。这个系统方便、快捷、简单易学,都是一键式操作,殡葬工作人员半个小时内就能学习掌握。
如果家属要追求更高的逼真度,还可以使用硅胶面皮。曲杰说,以往制作硅胶面皮,需要先按照逝者的照片用橡皮泥捏出一个人脸造型,再用石膏分别倒出一个阴模和一个阳模,再在两个模子中间的缝隙里灌入硅胶,在这个过程中,有时候会出现硅胶薄厚不均的现象。整个弄完得花一周左右。而使用3D打印技术,可直接打印出阴模和阳模,再在两个模子之间倒出硅胶面皮,整个过程只需3天,而且薄厚均匀、精确度也更高。摄影/本报记者 魏彤
打印步骤
第一步:打开电脑桌面上的“遗体面部数字建模系统”,导入逝者正面照,输入逝者基本信息,包括姓名、身份证号码、籍贯、民族、出生年月、联系人电话等,逝者基本资料入库。
第二步:点击资料页面的“头模生成”,不到5秒钟,系统内自动生成了逝者面部轮廓及细节图,上面自动识别了68个面部识别特征点,包括逝者的脸型轮廓、眉毛、鼻子、嘴巴等主要部位,全面地描绘出了整个面部形象。这些特征点可以通过增加或清除进行面部微调。
第三步:面部特征点调整完毕之后,点击“生成人脸”、“模型入库”,逝者面部的三维立体模型就出现了。这个三维立体模型还可以随着鼠标的转动随意转换视角和大小,便于直接观看整个脸型。
第四步:将三维模型图保存成相应的工程文件,连接到相应的3D打印切片软件进行打印预览,并将生成的切片文件发送到打印机,点击“开始打印”,3D 打印机就开始工作了。10个小时左右就能够完成人脸打印工作。
故事
整容师整晚修复消防战士遗容
曲杰说,一年会有大概20至30具特殊遗体送到八宝山殡仪馆进行遗体整容修复,大部分都是火灾、高空坠落、车祸等意外事故导致遗体面部损毁,修复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。2013年10月,石景山区苹果园南路的喜隆多商场着火,在火灾扑救过程中,石景山消防支队司令部参谋长刘洪坤(少校)、八大处中队副中队长刘洪魁(中尉)壮烈牺牲。
两位战士的遗体被送到八宝山殡仪馆。刚送到殡仪馆时,两具遗体已经几乎完全烧焦,面部完全无法辨识,只剩下头骨,修复起来难度非常大。“家属第二天就要看,所以我们第二天就要完成修复工作。”当天值班的王壘和另一名同事接了这个活,两人从晚上7点开始为遗体进行面部修复再造,在遗体旁边一站就是一夜。
由于只剩下骨架,面部的修复工作就直接在头骨上进行。在正式捏脸型之前,王壘还得把头骨上部分烧焦的组织剔除,使整个头颅看起来更加圆滑,以方便塑形。比照着逝者生前的照片,王壘开始在头骨上用橡皮泥一点一点地还原逝者的脸部轮廓。
“一个人捏久了,三四个小时之后就会麻木,看不出哪里像,哪里不像。”王壘说。一晚上,两人在操作间里专注地不断修修补补,眼睛不够对称,就微调,鼻子大了些,就稍微往里摁一点。大概凌晨5点钟左右,两人总算熬夜完成了两具遗体的脸部修复工作,第二天早上顺利将逝者的遗体“完整”地交给了家属。
曲杰告诉北青报记者,以前手工捏制的时候,并不能总是让家属满意。“有时候做的不够像,还会遭家属的冷言冷语,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。现在有了3D打印技术,不用像以前那样在遗体旁边整晚赶工,卫生防疫压力变小了,出来的相似度也更高了,相信也能让逝者家属更加满意。”文/本报记者 蒋若静
相关新闻
八宝山殡仪馆
举办公众开放日
本报讯(记者 蒋若静)清明节来临之际,八宝山殡仪馆举办第二届公众开放日,接待洽谈室、守灵室、单体存放室、遗体整容室、遗体沐浴室、遗体火化室、遗体告别厅等场所悉数对外开放,让公众体会殡仪服务全流程。今年的公众开放日亮点颇多,包括花圈平价租赁、20余项免费便民举措、消毒机器人、没有挽联的追悼会等。
八宝山殡仪馆始建于1958年,每年服务群众数百万人,承办告别会近万场,火化遗体2.2万余具。今年的公众开放日,八宝山殡仪馆展示了多项惠民举措,包括80%左右中低价位的殡葬用品,家属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选购。以骨灰盒为例,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,对于城乡低保、优抚对象等保障类群体还免费提供骨灰盒及小型告别厅,百元以下骨灰盒常年保持3种,500元以下骨灰盒常年保持8种,不断档供应,仅去年一年就售出900个。
八宝山殡仪馆还推出鲜花制品租赁服务,涵盖鲜花圈、鲜花篮等品种,与绢花圈组合提供。单个销售价格在800元和600元两个档次的鲜花圈,租赁只需300元和200元。免费上门服务、免费提供黑纱白花和免费寄存骨灰一个月等20余项惠民举措,也基本涵盖了家属治丧的各个环节。